WFU

2019年1月11日 星期五

不須『掀嘴皮』以及『塞紗布』的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

作者:溫惟昇(Wei-Sheng Wen, MD)



「醫生,我感冒吃了好久的藥,怎麼都不會好?」
32歲的阿良(化名)長期有鼻塞、頭痛、咳嗽與膿黃鼻涕倒流,嗅覺也變得不靈光,他自己買了成藥吃了好幾個星期,卻怎麼也不見改善。

到醫院接受檢查後,阿良才發現原來他不是單純的感冒,而是慢性鼻竇炎併發鼻瘜肉,甚至阻塞了整個鼻腔!

在醫師的建議下,他接受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清除瘜肉,配合藥物治療與鼻腔沖洗,最後終於能用鼻子暢快呼吸。


鼻竇炎並非過敏,也不是感冒!


人體於額頭、臉頰與鼻樑後方的骨頭是空心的,內部的空腔稱之為鼻竇(共五個),包括上頷竇、前篩竇、後篩竇、額竇與蝶竇,左右成對。



鼻竇炎的致病因子包括以下三大類:
  1. 自體因素(基因、免疫力、結構異常如鼻中膈彎曲或中鼻甲氣化)
  2. 微生物因素(細菌/黴菌感染、生物膜biofims、超級抗原superantigen)
  3. 環境因素(空氣汙染、抽菸等)
鼻竇炎與過敏性鼻炎為兩個獨立的疾病,可以同時發生,也可以單獨存在。鼻竇炎之典型症狀為黃或綠色膿鼻涕倒流、鼻塞、嗅覺障礙及臉部脹痛感。鼻過敏則是以打噴嚏、透明水樣鼻分泌物、鼻塞與鼻及眼搔癢感為主要表現。由於這兩種疾病,以及一般感冒的症狀都並非高度特異性,容易忽略而未妥善診斷治療。由於位置鄰近眼睛與大腦,嚴重的鼻竇炎引起併發症時,恐導致失明、腦部膿瘍,甚至危及生命。


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不必掀嘴皮


慢性鼻竇炎以類固醇鼻噴劑為第一線治療。若藥物反應不佳或已形成鼻瘜肉,則需以手術方式清除瘜肉並將阻塞的鼻竇開口重新打通。以往傳統手術須將嘴唇向上掀開至臉頰,傷口大而疼痛,術後臉部腫脹麻木,鼻腔必須塞滿紗布止血,拔除時相當痛苦。
微創手術則透過微型吸絞器與內視鏡系統輔助,利用自然開口直接進入鼻竇病灶處進行治療,除改善疼痛減少出血外,住院時間與恢復期均縮短,且外觀沒有任何傷口

內視鏡微創手術
VS
傳統鼻竇手術
內視鏡影像放大
搭配微型吸絞器
手術器械
直接目視
一般手術器械
經鼻孔直達病灶
外部無傷口
手術途徑
掀起嘴皮並
敲開臉頰後方骨頭
較少
術中出血
較多
可分解海綿
無須取出
術後填塞
紗布
取出時相當不舒服
較輕微
術後疼痛
較疼痛
無臉部麻木、腫脹
併發症
臉部麻木、腫脹
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與傳統手術之比較


鼻微創手術利器-微型吸絞器


微型吸絞器(又稱作動力旋轉刀)大小如一隻筆,利用其刀頭(直徑僅3mm)旋轉、切割並抽吸的特性,在狹窄的鼻竇空間內亦能有效並精準地移除因鼻竇炎所造成的鼻瘜肉、水腫的黏膜與骨片。

對於過敏性鼻炎,引發下鼻甲肥大所造成的鼻塞,則可藉由微小的切口進入鼻甲,進行黏膜下基質(submucosal stroma)的清除,不僅有效地縮小下鼻甲的體積,讓呼吸道暢通,傷口只有傳統手術(直接剪除下鼻甲)的10分之1不到,因此傷口復原的時間、出血量與疼痛皆大幅減少,鼻黏膜也得以完整的保留,大大降低空鼻症發生的可能性。

鼻竇內視鏡微創手術不留下外觀傷口(左)
鼻瘜肉(右上)傳統鼻竇手術需掀開嘴唇(右下)


鼻部手術安全性提升,不適程度大幅降低


現今微創手術由於手術視野清晰,能夠精準地移除鼻瘜肉,並保留正常的鼻竇黏膜,減少術後纖維化或沾黏。面對頑固或複雜性個案者更可搭配「立體定位手術導航系統」,降低手術時傷及重要構造如眼眶、顱底、內頸動脈與視神經等風險。

隨著醫學與醫療器材的進步,鼻部手術後的痛苦已經是過去式了。傳統的手術後必須塞滿紗布且好幾天後才能取出,取出的過程更是像抽腦髓般的可怕。而現在藉由微創手術系統與內視鏡的輔助,因傷口小、出血少,只需放置可吸收的敷料,不須塞滿紗布,安全性與舒適度大大提升。絕大多數病患僅需留院觀察一晚便能出院,較以往能夠更快地回到正常生活,享受治療後良好的生活品質。


鼻竇手術輔助利器(左:立體定位手術導航系統;右:微型吸絞器)

本文同步刊登於2018-11-11自由時報健康醫療版自由時報電子報

©溫惟昇醫師 保留所有權利


溫惟昇醫師門診諮詢    網路掛號